金融一场泡沫得更快去快的来得社交
最近在加密圈里,大家都在讨论一个叫Friend.Tech的新玩意。这个8月10日才在Base链上线的SocialFi平台,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,第二天就创造了4000ETH的交易量,26万笔链上交易。但就在大家都以为它要起飞的时候,半个月后却跌得比过山车还快。这不是很讽刺吗?一个号称要重塑社交媒体的项目,自己却像网红一样短命。 简单来说,Friend.Tech让你可以买卖"创作者股票"。持有这些股票,就能获得独家内容和互动机会。听起来是不是很像OnlyFans?只不过现在只能发发文字。但真正让这个平台火起来的,是那种炒股票的刺激感。它的定价机制很特别,随着买的人越多,价格涨得越快,这就是所谓的"联合曲线"。 说实话,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设计时也觉得挺有意思的。它给早期加入的人很大的优势,这不就是在制造FOMO(害怕错过)情绪吗?难怪大家都抢着上车。而且创作者还能从每笔交易中抽5%,这更刺激他们到处宣传自己的股票。 有人说这没什么新鲜的,以前Steemit、BitClout这些项目不都玩过类似的把戏吗?但它们最后都凉了。但Friend.Tech确实在12天内就吸引了10万用户,6200万美元的交易量,这数字太夸张了。 我觉得它成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: 首先是饥饿营销做得好。想注册?得有邀请码!这招让Twitter上大家都在求码。还有就是那个空投计划,6个月1亿积分,谁知道将来能不能换代币呢?这种套路虽然老,但永远有效。 其次是用起来确实方便。不像其他dApp需要记助记词,直接用Google账号登录就行。作为一个整天被助记词折磨的人,这点真是太重要了。而且它作为PWA(渐进式Web应用),绕过了应用商店的限制,在手机上用起来也很顺手。 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混了十几年的老油条,我觉得这个模式很难持续。现在的热度全靠"股票只涨不跌"的幻觉维持着。 平台上有三种人:创作者、内容消费者和投机者。但问题在于,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,新用户根本买不起。想想看,在Twitter、TikTok上看内容都是免费的,OnlyFans也是固定月费。而在这里,好内容都成了有钱人的专属品。 更糟糕的是,创作者的收益完全依赖于交易量。这不是鼓励他们做优质内容,而是鼓励他们想办法制造交易。我认识的一个创作者就坦言,他现在整天想的不是怎么产出好内容,而是怎么忽悠更多人买卖他的股票。 看看数据就知道了:协议收入从8月21日的168万美元暴跌到9月1日的6万美元,活跃用户从每小时4700人降到不到600人。这跌幅比我去年买的FTX代币还惨。 Friend.Tech的故事给Web3行业上了重要一课:去中心化理念固然重要,但光靠概念和投机热情是走不远的。真正能持续的项目,必须解决真实的需求,提供实在的价值。否则,再炫酷的概念也只会是一场短暂的狂欢。 说实话,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,我看到这种项目总是既兴奋又担忧。兴奋的是创新,担忧的是泡沫。但无论如何,Friend.Tech的经历都值得我们深思:在区块链的世界里,如何才能创造出真正持久的价值?疯狂的Friend.Tech到底是什么?
为什么突然这么火?
繁荣背后的隐忧
昙花一现的命运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【Bitop市场观察】加密货币交易策略:抓住ETC、NEAR做空时机,POL多单机会浮现
- 尘埃落定:Sam Altman离开OpenAI已成定局
- 寒冬夜话:11.13数字货币合约交易策略与市场观察
- Solana生态迎来革命性突破:BOLT全链游戏引擎深度解析
- 黑客事件余波未平:CRV交易量惊现自由落体后的行业思考
- 区块链+AI:人类长寿研究的新革命还是医疗界的得力助手?
- 市场周报:当美联储遇上中美博弈,我们该如何下注?
- 比特狂潮再现:ETF审批窗口开启引爆市场热情
- 香港稳定币新政落地:机遇还是枷锁?这场监管风暴将如何重塑Web3生态?
- 币圈老司机教你玩转暴涨暴跌行情
- 那些年让我们疯狂的山寨币奇迹
- 科幻走进现实!开普勒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,开启人机协作新时代
- 币圈迷局:8月17日比特币以太坊真实交易手记
- 山寨币狂欢:这些潜力币种正引发市场热议
- 当比特币一夜暴跌8.7%,我们该恐慌还是抄底?
- Hover创世池全解析:早期参与者的财富密码
- 加密货币市场现戏剧性分化:比特币与以太坊上演冰与火之歌
- 比特币ETF即将闯关成功?市场已开始狂欢
- 币圈老司机教你玩转暴涨暴跌行情
- Civic (CVC)价格之路:穿越加密市场的迷雾与希望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