捡了意外地震便宜微软人公人倒权力戈,个大司5
记得1997年苹果开发者大会上那个经典场景吗?乔布斯被一位工程师当场质疑不懂技术,当时的乔帮主淡定回应:"犯错这件事,没人比我更在行。"这句话放在今天的OpenAI身上简直不要太贴切——这家公司正在用最惨烈的方式证明:光有技术理想主义是不够的。
昨晚那封500多名员工的联名信刷屏时,我正在喝咖啡,差点把杯子打翻。700人的公司,500人集体逼宫?这可不是什么《权力的游戏》情节,而是真实发生在硅谷的"数字政变"。更戏剧性的是,微软CEO纳德拉前脚刚宣布招揽被罢免的OpenAI前CEO奥特曼,后脚就看到大半OpenAI员工排队要跟老领导走。这哪是招聘,简直是买一送五百的超级大促销!
一场事先张扬的"集体自杀"
说起来这场闹剧的开端,简直比美剧还狗血。11月16日那天,OpenAI董事会突然发难,把创始人兼CEO奥特曼扫地出门。给出的理由?据说是因为奥特曼想继续猛推GPT-5赚钱,而董事会那帮技术理想派觉得AI发展太快需要刹车。
但问题在于,奥特曼可不是什么普通打工人。这位老兄身上贴满了标签:ChatGPT之父、硅谷"有效加速主义"教父、连续创业的科技商业奇才。就像当年乔布斯之于苹果,把他踢出局,简直就是在公司心脏上捅刀子。
果不其然,短短几天内,OpenAI就上演了现实版《纸牌屋》:
最讽刺的是什么?这一切就发生在OpenAI最大金主微软的眼皮子底下。简直就像在ATM机前烧钱,让隔壁银行捡现成的。
奥特曼的"复仇者联盟"
说真的,我采访科技圈这么多年,很少见到像奥特曼这么有魅力的科技领袖。这家伙简直就是AI版的乔布斯2.0——同样的商业天赋,同样的演讲才能,同样能把产品缺陷说成创新特色。
还记得去年Meta的Galactica AI翻车被紧急下架吗?同样是AI幻觉问题,奥特曼却能理直气壮地说:"世界需要适应AI的不完美。"这口才,不去做脱口秀演员真是屈才了。
更可怕的是他的号召力。看看他昨天发的那条"我爱OpenAI团队"的推文,瞬间收获几百个员工点赞,包括现任临时CEO!这哪是什么告别信,分明是集结号。难怪有业内人士调侃:"奥特曼要是开个AI邪教,信徒估计比ChatGPT用户还多。"
微软的"黄雀在后"
要说这场闹剧最大赢家,非微软莫属。纳德拉这波操作堪称商业教科书级别的捡漏:先是以"收留"姿态接纳奥特曼,转头就等着OpenAI员工集体投诚。要知道,在AI人才争夺白热化的今天,这相当于用白菜价买下了半个硅谷最顶尖的AI团队。
看看微软的股价就知道市场多买账——消息一出直接涨了2.7%。这也难怪,毕竟奥特曼和微软早有"奸情"。从2019年那笔10亿美元投资开始,OpenAI的云服务就逐渐从谷歌转到微软Azure,省下的钱够再训练几个GPT模型了。
但微软的小算盘远不止于此。内部文件显示,他们早就想摆脱对OpenAI的依赖,甚至默许销售团队"拉踩"合作伙伴。这次OpenAI内讧,简直是送上门的"去OpenAI化"良机。
理想主义的代价
说实话,看着OpenAI这出闹剧,我不禁想起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科技公司宫斗戏码。从苹果赶走乔布斯,到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被逼宫,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:当理想主义者遇见商业现实,往往碰得头破血流。
OpenAI董事会的初衷或许值得尊敬——担心AI发展失控。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一个事实:在科技行业,光有理想是喂不饱GPU的。没有商业化的技术,就像没有汽油的法拉利,再漂亮也跑不起来。
现在看来,这场闹剧最终结局很可能是三输一赢:
这不,纳德拉最新声明已经迫不及待地表示:"我们期待奥特曼团队带来突破性创新。"听听这语气,哪像是安慰落魄CEO,分明是欢迎凯旋将军。
这场闹剧教会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AI竞赛中,理想主义很昂贵,而商业嗅觉才是硬通货。OpenAI用最惨痛的方式证明,在技术创新和商业现实之间找到平衡,或许才是科技公司最该修炼的内功。
(责任编辑:快报)
-
金秋九月,莫斯科将再次成为全球加密行业的焦点。9月12日至13日,第三届加密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峰会将在著名的MTS Live Hall隆重举行。说实话,作为业内老人,我特别喜欢这个选址——这个曾两次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场馆不仅硬件一流,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俄罗斯数字经济发展的太多重要时刻。大咖云集,解码行业未来本届峰会的阵容堪称豪华,6000多名专业人士将齐聚一堂。让我特别兴奋的是,主办方邀请到了俄罗... ...[详细]
-
朋友们,让我们记住这一天——10月13日,这很可能成为数字言论自由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之一。在那个普通的周三晚上,Metale创始人Chari在AMA活动中透露的信息,让我这个老互联网人都忍不住热血沸腾。V3版本的革命性意义说实话,在区块链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"言论自由"这个词都快被用烂了。但Metale V3这次是玩真的!预计15号开始内测,下周正式上线后,创作者们终于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真正自由... ...[详细]
-
10月的阳光看似温暖了比特币市场,但作为一名观察市场多年的分析师,我不得不提醒大家:寒冬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。虽然BTC在10月初一度突破28,000美元,创下六周新高,但这波"小阳春"很可能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技术面拉响警报:这个头肩顶不太妙资深分析师CryptoBullet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。他指着K线图上那个正在成型的头肩顶形态说:"这就像2018年熊市前夕的翻版。"我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做交易这些年,我最大的感悟就是:最好的交易状态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。你看,我们平时呼吸的时候从来不会刻意去数次数,也不会紧张兮兮地计算每次吸气的量对不对。交易其实也该这样——该进就进,该出就出,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制胜的关键。当下市场脉搏今早盯着1小时图看了半天,发现布林带的上轨就像一张慢慢张开的嘴,K线先是气势汹汹地冲上去,结果没站稳又灰溜溜地滑回中轨上方。MACD那两根线腻歪在一起,空头似... ...[详细]
-
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,我们却面临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现实:作为全球贸易生命线的跨境支付,竟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迟钝、最昂贵也最不透明的环节。想想看,我们现在用的这套系统,居然还停留在20世纪的设计水平——以SWIFT网络为代表的陈旧架构,完全跟不上21世纪对效率、透明度和自主性的需求。旧系统的痛点:一场煎熬的等待说实话,每次处理国际汇款都让我抓狂。记得上个月帮公司支付一笔巴西供应商的货款... ...[详细]
-
SEC与Grayscale的博弈:比特币ETF审批进入关键倒计时
时钟滴答作响,SEC正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时刻。10月13日这个关键截止日期就像悬在监管机构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迫使他们在不到24小时内做出艰难决定:要么上诉挑战联邦法院判决,要么就不得不认真考虑Grayscale的比特币ETF转换申请。作为一名长期跟踪加密货币监管动态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,这场拉锯战已经持续得太久了。监管机构陷入两难境地说实话,SEC现在的处境相当微妙。一方面,他们必须遵守法院8月... ...[详细]
-
10月初看到咪咕公众号发布"首款NFT来了"的消息时,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:这都2023年年底了,现在才来凑热闹?但仔细看完新闻稿后,我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国家队下场,玩法就是不一样作为中国移动在数字内容领域的"亲儿子",咪咕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。从音乐到视频,从阅读到游戏,几乎包揽了中国移动所有的数字内容业务。这样一家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突然高调宣布发行NFT,确实值得玩味。有意思的是,咪咕之前... ...[详细]
-
最近我在研究以太坊质押市场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Lido和RocketPool这两个头部流动性质押平台,虽然业务模式相似,但它们的代币经济学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市场表现。作为一名长期跟踪DeFi市场的分析师,我想分享一些更接地气的观察。LDO:低价筹码的抛压之困记得去年底第一次深入研究LDO时,我就被它的解锁情况惊呆了。10亿的总量中,87.9%已经在市场上流通了,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。特别是那些早期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在币圈混了这么多年,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:投资就像练功夫,得讲究个分寸。每天看着盘面那些跳动的数字,有时候真觉得它们像一群调皮的孩子,你得懂它们的脾气才能玩到一块去。比特币:这个"大孩子"最近有点闹记得昨天我在112880附近建议的多单吗?说实话当时心里也没底,毕竟这个点位卡得有点微妙。好在市场还算给面子,硬是给反弹出1500刀的空间。现在日线图上那根带下影线的阴线,活像个撑着伞在雨中漫步... ...[详细]
-
最近比特币的表现真是让人又爱又恨,就像个叛逆期的孩子,刚给你点希望转身又让你失望。在经历了一轮令人窒息的暴跌后,BTC终于在26000美元附近找到了支撑,现在稳稳当当地站在26919美元的位置。虽然0.53%的涨幅看起来微不足道,但对饱受熊市折磨的投资者来说,这就像沙漠里的一滴水般珍贵。数字背后的故事看着CoinMarketCap的数据,比特币依然稳坐加密货币龙头宝座,525亿美元的市值令人咋舌。... 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