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都缘的比特币结怎样那些年与混得人们,如了
记得2013年那会儿,比特币价格第一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,圈内人都在疯狂讨论这个"数字黄金"。那一年,不少后来叱咤币圈的大佬们才刚刚接触到这个新玩意儿。说实话,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意思,就像亲眼目睹了一场现代淘金热的开端。 当时的情况特别魔幻现实。IT男们熬夜研究白皮书,金融精英们眉头紧锁地分析着K线图,而普通老百姓则一脸懵逼地看着新闻里的"虚拟货币"报道。谁能想到,就这么一个"程序员玩具",后来竟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? 2013年绝对是个神奇的年份。那时候的币圈就像个大型真人秀,各路神仙纷纷登场: • 赵长鹏(CZ)还在给朋友李启元打工,第一次听说了比特币这个概念 • 何一刚从电视台主持人转型,摇身一变成了交易所的CMO • 吴忌寒和詹克团这对"矿机兄弟"刚开始捣鼓他们的挖矿事业 • 19岁的V神正在宿舍里写以太坊白皮书,33岁的Gavin Wood读完后一拍大腿:"这小伙子有前途!" 现在看来,那一年简直就是加密货币界的"创世纪"。当时谁能想到,这些看似普通的决定,后来都成了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转折点? 很多人总觉得早期入场就等于稳赚不赔,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会。我认识不少2013年就入场的"老韭菜",真正混出头的其实凤毛麟角。 有个朋友特别典型:2013年花5万买了比特币,2014年暴跌时吓得全抛了,现在每次聚会都捶胸顿足。还有个做矿机的,当年赚了第一桶金后all in山寨币,结果血本无归。反倒是那些"傻乎乎"囤币不动的,现在都成了人生赢家。 所以说啊,在这个行业里,进场早不如心态好。见过太多人抱着赌博心态玩合约,最后都落得个"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余额两块五"的下场。 根据我这十年的观察,当年进场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: 第一种是理想主义者,像CZ这样的。他们是真的相信区块链能改变世界,所以愿意all in这个行业。这类人现在要么成了行业领袖,要么在某个项目里默默耕耘。钱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副产品。 第二种是机会主义者,比如某些对冲基金经理。他们可能并不完全认同比特币的理念,但敏锐地嗅到了商机。这类人里确实有不少赚得盆满钵满,但也有像SBF这样玩脱了的。 第三种是跟风者,也就是被朋友带进场的普通人。他们最典型的行为模式就是:牛市入场→小赚→加仓→被套→割肉→拍大腿。我敢打赌,现在看这篇文章的你,身边肯定也有这样的朋友。 说实话,每次复盘这段历史都让我感慨万千。十年前那些看似普通的决定,如今看来都成了改变命运的转折点。但话说回来,早期入场真的就意味着成功吗?我看未必。 这个行业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,永远都有新的机会在涌现。DeFi、NFT、Web3...每个新赛道都可能诞生新的传奇。重要的不是你什么时候进场,而是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这场变革。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与其羡慕那些"早期OG",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的定位。毕竟,加密货币的下一个十年,也许正等着你来书写呢。命运的分水岭
幸存者偏差:不是所有OG都发了财
三类人的三种结局
下一个十年,谁会站在风口?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风暴来临前的平静:机构悄悄布局的惊天信号
- 比特币价格十字路口:关键点位决定未来走势
- 山寨币集体跳水?现在是抄底以太坊的最佳时机吗?
- XRP真能涨到6美元?币圈老鸟带你深度分析
- Hyperliquid崛起之路:一个DEX如何改写加密金融格局
- 以太坊投资者的耐心考验:突破2000美元的关键时刻
- 暗夜狂欢:一场属于Web3人的万圣节魔法盛宴
- GPT-5困局:当技术革命撞上天花板,OpenAI可能不是最终赢家
- 加密货币寒冬:流动性枯竭下我们该如何自处?
- Filecoin这个冷门币种,凭什么突然火起来了?
- 周小川谈数字货币:开放与兼容才是王道
- 数字货币周末复盘:BTC/ETH合约交易的实战心得
- 11.22 加密货币市场的告别与重生:一位传奇落幕后的投资思考
- 当大佬们跑路时:5个你必须知道的加密货币内幕
- XRP能否迎来春天?资深投资者的深度分析
- 比特币狂欢!300点利润轻松拿下,这波操作太爽了
- 10月9日数字货币市场观察:BTC与ETH的关键点位分析
- 数字金融周报:北美仍是加密货币主战场,监管风云席卷全球
- AAVE价格震荡:是抄底良机还是风险警示?
- 山寨币的狂欢与幻灭:一个老韭菜的血泪教训
- 搜索
-